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李白在安陆生活过的几处遗址

李白在安陆生活过的几处遗址

关键词:李白和安陆,几处遗址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anlu365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anlu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538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白云泉

        白云泉位于白兆山太白峰西斗笠岩上,因岩下有一泉孔,泉水常流不涸,故名。相传李白常游于此,历代游人争相游览、题刻而闻名于世。现存较完整的摩崖题刻有三处,分属宋,明,清时所刻。其中宋熙宁戊申(公元1068年)一处为最早: “郑獬,张侵、僧文莹同游。熙宁戊申九月六日。”“白云泉”三宇不知何人所书,字迹清晰,笔力遒劲,游览者常以此为背景摄影留念。


洗脚石

        址在白兆寺西约500米处,池长15米,宽8米,呈椭圆形.池水清冽,今为叶家凹水库溢洪道。旧传李白从山中出来后,即在此洗脚上马而登驿道,故名。

洗笔池

        址在桃花岩南约200米处,是一自然形成的长、宽各4米、深2米的石池。泉水常年不凋,澄可见底,视之如墨,碧绿可爱,为李白在此洗笔处。唐末,僧妙亦写经于此。今池壁炸毁,遗迹尚存。

古银杏树

        银杏树,俗称白果树,生长在白兆山太白峰之巅,传说为李白亲手所栽。《安陆县志》载:“树大数百围,千年物也。”虽屡经战火,斧砍雷击,风雨侵蚀,树今犹存。且枝干苍劲,老态横生,为安陆白兆山的明显标志。近年,县政府已将此树进行保护,在树周安装了铁栏杆保护,以延长其生长期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长庚书院

        《安陆县志》载: “长庚书院,治西白兆山下,李太白读书处。元,李仲章建。”此院为纪念李白所建。今废。

太白林

        太白林,位于白兆寺南1.5公里,是李白游憩和到其岳丈家的必经之地,绿草如毡,古柏成林,故名。明万历甲辰(公元1604年)冬,在此立了“翰林李白旧游处”青石碑和石质下马桩等纪念物,今碑藏县博物馆。遗址已被邓河水库淹没。        



大安寺

        址在大安山(扁脑山)下,东距白兆山五公里,为唐“许绍旧宅,前有墓,亦传许氏旧冢。东为滴水岩,与白兆山相连。”即为李白岳丈家旧宅.疑其唐后,许家皆迁往京洛,此地即为寺庙。经查,该寺尚残存嘉靖元年(公元1552年)石匠许胜所雕佛像两块,说明在明代该寺香火还很兴旺。今仅存古银杏树、桂花树各一株。

救苦寺

     《方舆胜览》云: ‘救苦寺在常德府西四里,今名胜业院。’又云:“ 寿山在常德府安乐县。”寿山明显在古安州,《方舆胜览》的记载当误。《安陆县志》已作过辨正: “盖误以德安府安陆县为常德府安乐县也。”同时,李白早年行踪并不涉常德府,《春游救苦寺》诗见之于《上安州李长史书》,当是李白初来安陆后的作品,足见救苦寺址在安州无疑。救苦寺即胜业院,址无可考,诗失传,从地理位置上判断,疑即今德慧寺遗址。

石岩寺

        李白有《石岩寺》诗一首八韵,诗失传。今考石岩寺址在太平山,亦称太平寨。《安陆县志》云: “太平山,距治西九十里,由石门入涧,缘马鬃岭而南,险峻不可方轨。”为西晋张昌举兵的地方。清人沈会霖《石门寺诗并叙》曰: “郧西九十里,由梅洞折而南,崇山屏立,中容涧水,怪石森森,屹如龙象,俗曰浊潭。又,两山对峙,亦曰石门。”寺以山名,故曰石门寺,或曰石岩寺。寺已废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太白楼

        此楼即安陆县城西门城楼,歇山式。《安陆县志》载:‘万历丙辰(公元1616年)知府朱之臣,更新西城楼……昔人西望李供奉白兆之胜,楼因以太白名。” “天启乙丑(公元1625年)知府李行志再修。”1950年楼废。

     《安陆县志》(康熙五年纂)尚载唐赵嘏《登太白西楼》诗,查《全唐诗》,实为《登安陆西楼》,疑此“西楼”乃太白楼之前身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五桂轩

        五桂轩在府署西,为桂花亭三楹,集诸生肄业其上,刻有“太白堂,今废。《安陆县志》有载。

唐代的安州,辖应山、吉阳、孝昌、安陆、云梦,应城六县,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李白的足迹。对于他在今应山的寿山,应越迈池、随州市仙城山等地的遗迹,本文暂不叙述,仅根据诗人活动在今安陆县境内的十八处遗址、遗迹作一简单介绍。

白兆山

        李白“酒隐安陆”期间,即以此山为活动中心,他同许氏结婚后即居住于此。《安陆县志》(清道光二十三年纂)载:“白兆山,一名碧山,治西三十里,高二百丈许,有三门层递而上,土人岁时祀真武神于此。相属者曰太白峰、曰钵盂山、曰写经岭、……曰长老山,李太白读书其下……”山的西。南麓,有桃花岩、白兆寺、李白读书台,太白堂、绀珠泉、洗脚池,洗笔池、长庚书院,山顶有银杏树等与李白有关的遗址、遗迹。此山距大安山(李白妇翁许家旧宅)仅五公里。李白在白兆山居住期间,以诗文会友,发奋制作,写下了《山中问答》、《春夜宴从弟桃花园》,《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》等篇章。自李白始,历代名人“选胜题咏者,不可胜数。”宋代宋祁,范雍、元代贯云石、明代何迁等均有题咏白兆山的诗作。至于兆山是否因李白而得名,清乾隆年间举入余庆长曾作考证:“《北周》载:建德二年,于翼为安州总管。时大旱,郧水绝流。旧俗每逢亢早,祷白兆山祈雨(此习俗一直沿袭至1941年)。翼遣主簿祭之,即日澍雨,岁遂有秋,百姓感德颂之。盖白兆山之著名者久矣”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桃花岩

        桃花岩,或曰桃花洞,位于白兆山西麓,因李白而亦称谪仙桃岩。经实地考察发现,桃花岩地势险峻,风貌奇特,而一自然山洞,“有一窍从峭壁百仞中腾出”,其地理位置极好,上有银杏树,下有绀珠泉,左为读书台,右为笔架山,桃花岩居于其中,成为众星拱月,相映成趣,为安陆诸景中一绝。

        桃花岩为李白在安陆期间的主要游憩处和读书之所。明代杨涟《杨忠烈文集》云: “桃花岩则李青莲读书处也。”李白《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》诗对这里自然风貌作过生动的描绘: “对岭人共语,饮潭猿相连。时升翠微上,邈若罗浮巅。两岑抱东壑,一嶂横西天。树杂日易隐,崖倾月难圆。芳草换野色,飞萝摇春烟。”历代文人墨客,亦觅李白踪迹,以桃花岩为游览胜地,留下了不少动人诗篇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白兆寺

        据明代杨涟云:“白兆山壁立千仞,唐以来有寺翼然万松间。”可见白兆山在唐时即已有寺庙。今按宋代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“志圆,安州白兆竺乾院,号显教大师,法嗣十三人,朗州大龙山智洪、襄州白马山得霭……及白兆怀楚也。”又云: “怀楚, 白兆山竺乾院第二世,志圆嗣僧。”《安陆县志》载: “志圆为白兆寺开山第一世,寺旧名通慧。据此则本唐之竺乾院也。”《全唐诗》卷八百二十三怀楚小传:怀楚,唐末僧。住安州白兆竺乾院。”《安陆县志·金石》载,宋元丰元年(公元1078年)十一月,范纯仁撰《安州白兆山寺经藏记碑》,中云: “安陆之西有金峰山,山有古白兆寺。” 以上资料表明:白兆寺由来已久,在唐末(即志圆,怀楚时期)称竺乾院,宋元丰年间即已称白兆寺,在志圆以前尚有旧名通慧寺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白居白兆山期间,该山寺何名,尚无明文记载。李白集中有《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义》诗。王琦在诗题下注: “般若.读若百惹,释言般若,华言智慧也。寺依此立名。”白兆寺旧名即“通慧”寺,般若寺又乃“智慧”之寺,般若寺即通慧寺的可能性就较大。今疑在唐李白时,般若寺、通慧寺两名并存,通慧寺为汉名,般若寺乃释名也。同时,李白诗中“楼台成海气,草木皆天香”、 “水退池上热,风生松下凉”同怀楚在白兆山所写《谢友人见访留诗》中“轩车谁肯到,泉石自相亲’之地理环境相近。另外,宋、明时人题咏白兆寺诗中,都明显有关于李白的记载。如: “岩草萋萋桃花稀,仙人—谪何时归?” (明刘伯生《宿白兆山寺》) “名山寂寞昔人开,李白招呼野客来。” (明刘白燮《宿白兆山寺》)等等,这些当可作李白确曾居住该寺附近之参证。

        至民国年间,白兆寺还颇著规模,寺的大门两侧分别嵌有明万历年间安陆文人何宇度书写的李白诗《山中问答》和《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》红石碑两块,直书阴刻,字体工整。寺门前照壁上,嵌有清代陈中龙《重修白兆寺记》青石碑一块,上有“李公留岷山,出襄汉,适楚观云梦,娶于相国许氏,留三霜已去。其所赋诗,亦雪泥鸿爪。栖栖十余载,然后金銮召见供奉翰林”云云,碑藏县博物馆,寺已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李白读书台

     《安陆县志》载: “李白读书台,在白兆之麓。”今考,台似龟形小山,位于白兆寺遗址前右侧,东西长,南北狭。旧传李白读书于此。

太白堂

        白兆寺内北侧三间的围屋,即太白堂。座北朝南,迎面向阳。堂内像龛上有泥塑巨像排列,中为李白手执毛笔座像,右为杨国忠手端砚池磨墨,左为高力士给李白脱靴。壁嵌道光三年立的“李翰林像”青石碑,碑上端直书阴刻隶体字,残存15行,每行7字,下端阴刻李白头像。碑文为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李翰林像

        白兆山为李青莲旧游处,两岑一嶂, 风景依然。山麓有通慧寺。唐释志圆开山, 旧祀青莲于寺庑,而无像,此从南薰殿本摩勒。 《安陆县志》载:此碑“道光中炯炯摩南薰殿本,嵌白兆寺壁”。碑今藏县博物馆。        

绀珠泉

        《安陆县志》: “绀珠泉,一名曰万珠泉,沸澄泊,可鉴毛发。”盖因泉水呈青绿色,泉底常翻出串串水珠而得名,和庐山“聪明泉”相类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泉位于桃花岩西近百米处,泉口长3米、宽2米、深2米、四壁用青砖平砌,陡直,天早不涸,俗称龙王井。历代文人为绀珠泉争相吟咏。明高题绀珠泉》诗云: “移席寻佳胜,珠泉寒且清。玉波翻蟹眼,银海照蝉缨。”比较形象

车盖亭

        车盖亭又叫车盖云亭,或车盖名亭,俗称凉伞石。系用人,在红砂石上凿成的两层六角形石亭,周刻鸟兽图案、佛像及文字,形如古代的车盖,故名。亭的东北角残存一棋盘,传说李白与一道人在此对弈,因棋艺相当,难分胜负,直至夕阳西下,只得拿一块石头压在棋盘上弃之而去。后遂长成此亭。故又名太白棋。

        亭址在安陆县城西北15公里的涢水两岸,与应山县平林市隔河相对,是古代白兆山通往寿山的要路,依山傍水,风景别致,吸引历代文人墨客来此观览题咏。如宋代的蔡确,明代的王宗孔,清代的吴之彦、万年观、周启运、董章、陈作辅等,均留下了题咏车盖亭的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